蚌埠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胃腸外科簡介
科室概況
蚌埠醫學院第一附屬院胃腸外科系國家級臨床重點專科、安徽省臨床重點專科、國家衛生健康委能力建設和繼續教育中心專項能力培訓教學基地、安徽省胃腸外科專科醫療聯合體、中華胃腸腔鏡聯盟理事單位、蚌埠醫學院胃腸腫瘤創新團隊,以及安徽省微創醫學會結直腸外科分會、安徽省人社廳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工程高級研修項目主要承接單位,是皖北地區首個專注于胃腸疾病外科綜合治療的普通外科亞專科。
科室歷經20年的發展,現已成為一個集醫療、教學、科研為一體的胃腸道外科疾病臨床診療和科學研究中心。科室現有兩個病區,床位共90張,在職醫護人員45名,醫生20余名,其中安徽省學術技術帶頭人1人、衛健委學術技術帶頭人2人、江淮名醫1人、教授、主任醫師6名,副主任醫師6名,主治醫師6名,博士研究生導師1人,碩導11人,獲得博士學位9人,副主任護師1人,主管護師14人。
科室自2001年建科以來一直致力于胃腸道疾病的專科化治療,為輻射區域提供胃腸道外科疾病的臨床診療服務,包括:結直腸腫瘤、胃腫瘤、疝(腹股溝疝、切口疝、造口旁疝、食管裂孔疝等)、胃腸道間質瘤、胃腸道良性外科疾病等,年均住院人次約3800例次,年均手術量約1500例次。近10余年,科室的微創外科技術業已發展成熟,當前胃癌和結直腸癌等四類手術的微創治療率已超過70%。在此基礎上,為更好地肩負皖北地區醫療中心的角色,科室將發展方向定位于引領區域性胃腸外科疾病診療水平進步上,圍繞胃腸道腫瘤精準微創外科治療和胃腸道疑難、重癥疾病綜合外科治療兩大發展方向,先后攻克腹腔鏡經肛門超低位直腸癌保肛根治術、全腹腔鏡食管胃結合部腫瘤根治術、疑難腹壁疝外科治療、復雜消化道瘺綜合治療、重癥腹腔感染綜合治療、頑固性功能性便秘外科治療和炎癥性腸病(克羅恩病、潰瘍性結腸炎)外科綜合治療等一批核心臨床技術。
科室始終秉承科學研究是醫療技術進步基石的發展理念,注重應用基礎研究、臨床新技術研發、人才培養和新技術推廣工作。先后獲得安徽省科技進步獎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項,省部級科研基金30余項,發表研究成果200余項,參與編寫多部醫學專著及教材,培養碩士60余名,8人已獲得博士學位。此外,連續13年舉辦省級繼教學習班,7期國家級繼教班,推廣科室取得的臨床技術和外科理論成果。
診療特色和技術
1.胃腸道疾病微創外科技術
自胃腸外科獨立成科以來,科室就對微創外科技術進行了持續研究,當前胃腸系統四類手術的微創治療率已超過70%,成為科室常規技術,包括:全腔鏡下胃切除術(全胃、遠端胃、近端胃、袖套胃等)、經自然腔道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NOSES)、腹腔鏡疝手術(腹股溝疝、切口疝、造口旁疝等),以及腹腔鏡下SPLT、overlap、π、三角等各種胃腸道吻合技術。此外,經過腔鏡外科和內鏡外科醫師的共同探索,雙鏡聯合技術——腹腔鏡與軟鏡內鏡聯合技術已逐漸發展成為較為成熟的微創手術方式,術中應用雙鏡聯合技術可精準定位胃腸道腫瘤,做到對腫瘤“安全、有效、合理、微創”的外科切除,減少了患者的創傷及醫療支出。近年來,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肥胖問題日益引起人們的重視,減重手術的開展為肥胖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目前我科已成功開展多例此類手術。通過施行減重手術,患者減輕體重的同時,血糖、血壓水平明顯改善,患者及家屬滿意度較高.
2.超低位直腸癌保肛根治技術
超低位直腸癌保肛根治一直以來是胃腸外科領域的難題,科室在此領域進行了連續性探索,率先完成安徽省首例超低位直腸癌內括約肌切除術(ISR)。近年來,科室致力于將微創技術引入直腸癌保肛治療,成功從肛門建立微創手術操作路徑,率先完成安徽省首例經肛微創直腸巨大腺瘤切除術(TAMIS術)。在此基礎上,科室引進了經肛微創手術操作平臺,引入經肛門全直腸系膜切除(TaTME)技術,實現了距離齒狀線2cm以上的直腸癌常規保肛的治療效果,科室TaTME手術量省內領先。
3. 多學科診療模式(Multi disciplinary team MDT)
胃腸外科緊隨時代發展的步伐,在本院較早開展了針對疑難復雜胃腸道惡性腫瘤的多學科協作綜合診治模式,我科作為蚌埠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多學科協作診療中心胃腫瘤及結直腸腫瘤分中心,定期開展胃及結直腸腫瘤MDT,匯聚多學科專家,篩選出最好的個性化診治方案,使患者的治療更加的全面化、立體化、科學化。近年來,MDT模式使得眾多患者受益。
4.疑難疝的微創治療技術
科室常規開展各類疝與腹壁疾病的診治,特別是采用腹腔鏡微創外科治療各種疑難疝,包括:各類復發性疝、切口疝、造口旁疝、食管裂孔疝和盆底疝等,治療效果確切,疝復發率低,無腹壁切口,疼痛少,術后恢復快。
5.消化系統復雜疑難功能性疾病的綜合診療技術
胃腸道功能性疾病長久以來未得到足夠的重視,但其患者人群不在少數,已成為嚴重影響人民群眾生活質量的一類疾病。科室長久以來關注胃腸功能性疾病,并積極開展其診治工作,現已形成了針對如頑固性便秘、盆底功能障礙、直腸癌術后肛門功能失調等常見疾病及并發癥的完整診治體系。在以手術治療作為保障的前提下,開展肛門直腸測壓、盆底肌電監測等,并施行生物反饋治療,對功能性疾病及直腸前切除綜合征(LARS)患者以科學、精準的理念進行診治。
6.外科危重癥的綜合治療
消化系統結構或功能損傷導致的無法經口進食是胃腸系統疾病常見病癥,科室熟練掌握腸外和腸內營養支持治療技術,率先引入術后超早期腸內營養支持和加速康復外科等先進理念,通過手術、介入或造影等方式精準建立疑難復雜胃腸疾病的營養通道,并形成規范的營養治療監測與評估體系。關于復雜消化道瘺的治療,我科室基于豐富外科實踐的基礎上,引入 “黎氏雙套管”主動引流系統、重癥營養支持和損傷控制等外科理念和技術,逐步建立了一套復雜胃腸道瘺綜合診療體系,現已常規治療原發性和繼發性胃瘺、腸瘺和消化道內瘺。與此同時,在處理炎癥性腸病方面,我科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本科室整體引入東部戰區總醫院炎癥性腸病診療中心的治療體系并加以改進,同時和消化內科、影像科、病理科等相關科室組建炎癥性腸病MDT,形成炎癥性腸病外科綜合治療特色,現已常規開展炎癥性腸病的外科治療。
專家介紹
劉牧林,醫學博士、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胃腸外科科主任、普外科副主任、蚌埠醫學院外科學總論教研室主任、安徽省學術技術帶頭人、江淮名醫,享受安徽省政府特殊津貼。
現任中國醫師協會肛腸分會委員、中華醫學會安徽省外科學分會常務委員、中華醫學會安徽醫學會腸內腸外營養學分會常務委員兼外科學副組長、安徽省微創醫學會結直腸外科委員會主任委員、安徽省抗癌協會大腸癌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安徽省醫師學會肛腸醫師分會副主任委員、安徽省醫師協會結直腸腫瘤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安徽省臨床腫瘤學會腫瘤精準治療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安徽省全科醫學會外科學分會常務委員、安徽省腫瘤學會新靶點學組委員、《蚌埠醫學院學報》編委。支持及參與國家省部級課題15余項省級科研課題,累計發表論文100余篇,其中SCI論文10篇,主編專著兩部。獲安徽省科技進步二等獎、三等獎、四等獎各一項。
擅長胃癌、結腸癌、直腸癌的綜合治療,規范開展微創及開放胃癌根治手術,并將腹腔熱灌注化療技術應用于消化道腫瘤術中和術后輔助治療;精于各種低位直腸癌保肛手術及相關并發癥的處理,最大限度保留患者肛門及功能。對各種復發腹股溝疝及巨大腹壁疝、頑固性便秘、腸梗阻、胃腸間質瘤、腹膜后腫瘤等疑難危重癥的診斷及治療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
姜從橋,男,1963.04,主任醫師,副教授,醫學碩士,碩士研究生導師,蚌埠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胃腸外科學術主任,現任中華醫學會外科學會脾臟學組委員,中國研究型醫院微創委員會委員,國際肝膽胰協會中國區委員,國際外科聯盟胃腸外科委員,華東微創聯盟執行理事,安徽醫學會外科學會胃腸學組副組長,安徽抗癌協會腹腔鏡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安徽微創醫學會理事,安徽醫學會外科學會腔鏡學組委員;《腹部外科》、《中華臨床醫師雜志》、《中華解剖與臨床雜志》、《中華普通外科學文獻》、《腹腔鏡外科》等雜志編委,優秀醫療鑒定專家。
擅長胃腸道疾病診斷及外科治療,尤其擅長腹腔鏡胃腸道惡性腫瘤的標準根治性手術治療,其中腹腔鏡下直腸癌內括約肌切除極低位保肛術填補了安徽省直腸癌手術空白。胃、結、直腸等消化道腫瘤腹腔鏡下手術量位居安徽省前列。同時還在安徽省率先開展腹腔鏡多種腹部手術,如:腹腔鏡下切口疝修補,腹腔鏡脾臟切除、門靜脈高壓脾臟切除及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并指導省內外多家醫院開展腹腔鏡消化道腫瘤手術,并在安徽省率先開展慢性便秘的診斷及治療,其中首創鋇絮小劑量消化道傳輸試驗及排糞造影,改良STARR手術及術后肛門功能評估及排便生物反饋治療等系列治療對慢性便秘形成一個完整的治療鏈,取得了相當的臨床效果,引入泛影葡胺對不全性粘連性小腸梗阻治療及診斷,對胃腸道疑難病癥有豐富的臨床經驗。
劉瑞林,外科學教授,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全國優秀教師,原安徽省外科學會副主任委員,及蚌埠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普外科主任,《蚌埠醫學院學報》常務編委,《中華解剖與臨床》特邀編委,從事普外科、胃腸外科臨床與教學三十余年,對普外科多發病、常見病、疑難雜癥等有豐富的臨床經驗。
李仕青,主任醫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安徽省醫學會外科分會疝與腹壁學組副組長、安徽省抗癌協會胃癌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現任胃腸外科行政副主任。
從事普外科臨床和教學工作30余年,對普外科常見病、多發病和各種疑難病癥的診斷和治療積累了豐富經驗。擅長各種腹壁切口疝、腹股溝疝的傳統及無張力手術修補和手術后并發癥的處理。在胃腸道腫瘤(胃癌、大腸癌、直腸癌等)根治性手術方面操作熟練、規范,視野清晰。通過對肛門直腸的解剖及肛門自制功能機理的系統的研究,對低位直腸癌的低位、超低位保留肛門手術有獨特的見解。同時在胃腸道瘺保守和手術治療、外科病人手術前后的營養支持方面也有成熟的經驗。完成省衛生廳立項科研課題《直腸癌根治術中置泵化療的臨床研究》。《直腸癌根治術中置泵化療的臨床應用》、《保留脾臟的脾門淋巴結清掃術》獲院級高新技術三等獎。在省級以上雜志發表論文近20篇。
駱杰 1970.03 醫學碩士,主任醫師,副教授,胃腸外科二病區主任。安徽省抗癌協會大腸癌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安徽省抗癌協會胃癌專業委員會委員,中華醫學會安徽分會外科學分會委員會青年委員。
從事胃腸外科專業20余年,不斷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已熟練開展開放及腹腔鏡胃癌、結直腸癌、疝手術等普外科常見病、多發病及各種疑難雜癥的診療,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特別對胃癌、結直腸癌等消化道腫瘤及痔瘡、肛瘺、疝等良性疾病有專門的研究,在省級以上雜志發表重要論文20余篇。
傅軍,男,1972.3,醫學碩士,主任醫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2005年畢業于蚌埠醫學院,獲外科學碩士學位,師從蚌埠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院長高涌教授,系安徽省抗癌協會大腸癌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安徽省微創醫學會腹腔鏡外科專業委員會委員,從事胃腸外科工作二十余年,曾赴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瑞金醫院、上海市微創醫學中心進修學習普外科及腹腔鏡外科,并率先在我院開展腹腔鏡疝修補術,2016年獲安徽省第一屆普外科腹腔鏡技能大賽團體二等獎,參與編寫學術專著2部,發表SCI 論文數篇。
主要方向:胃腸胰腺腫瘤、疝的手術治療,擅長胃、結直腸腫瘤及疝腹腔鏡手術。
陳德利,1973.10,碩士學位,畢業于安徽醫科大學,胃腸外科副主任醫師,胃腸外科一病區主任。安徽省抗癌協會大腸癌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安徽省醫師協會外科醫師分會肥胖和糖尿病外科學組委員。研究方向:胃腸道腫瘤臨床與基礎研究;肥胖病與糖尿病外科治療;疝與腹壁外科及消化系統良性/功能性疾病的臨床診療及科學研究。
具有20余年的臨床工作經驗和研究基礎,在消化系統良、惡性腫瘤及各種消化道功能性疾病方面均有豐富臨床經驗。專業特長包括:胃癌、結直腸癌規范化治療;超低位直腸癌的保肛手術;消化道疾病及腹壁疝腹腔鏡微創治療;肥胖病與2型糖尿病外科治療。
郝博,男,1974.10,醫學博士,副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安徽省醫學會疝與腹壁外科學組組長,安徽省醫學會減重代謝外科學者組長,安徽省微創學會外科分會副理事長,安徽省抗癌協會微創外科學組委員,安徽省醫師學會胃腸外科專業委員會委員,安徽省臨床腫瘤學會結直腸專業委員會常委,安徽省普通外科質控中心疝與減重代謝外科質控專業組成員。
從事胃腸外科,疝與腹壁外科專業23年,對胃腸道腫瘤的外科治療有豐富的臨床經驗。能熟練開展腹腔鏡下結直腸癌、胃癌,胃食管結合部癌和食道下段癌的根治性手術,特別是對腹腔鏡下直腸癌超低位保肛手術(LsULAR)、腹腔鏡極限保肛手術(內括約肌切除術 LISR)和經肛微創手術(TEM或TAMIS)有豐富的經驗。熟練開展開展慢性便秘的外科微創治療,開展腹腔鏡下全結腸切除多年。開展全腔鏡下各種胃癌根治性切除術9年,能熟練完成腹腔鏡下保留脾臟的脾門淋巴結清掃(包括腹腔鏡下脾門淋巴結的立體清掃),熟練掌握現有的各種胃切除術后的消化道重建方式。常規開展overlap法,免穿刺法及改良BBT法等消化道重建方式。自行設計改良現有的吻合器械,并轉化應用于臨床。常規開展各類腹壁疝的腔鏡及雜交手術治療。熟練開展完全腹膜外腹股溝疝修補術,擅長造口旁疝的各種手術方式,在本醫療中心完成首例腰上疝的完全腹膜外修補。對于切口疝特別是周邊型的切口疝有豐富的實踐經驗。開展胃食管反流疾病的腔鏡微創治療數年,熟練掌握各種術式。
王栓虎,1980.01,副主任醫師,副教授,醫學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胃腸外科教研副主任,外科學總論教研室副主任,安徽省抗癌協會胃癌專業委員會青年委員會青年委員,安徽省微創醫學會胃腸外科專業委員會委員,安徽省臨床腫瘤學會結直腸癌專業委員會第一屆專委會委員,中國NOSES聯盟安徽省分會理事,安徽省醫師協會肛腸醫師分會委員,安徽省醫學會外科學分會減重代謝學組委員,《中國普通外科雜志》中青年編委。近5年發表論文12篇,其中SCI論文9篇,一篇文章在第18屆美洲疝外科年會上被評為當年年度疝和腹壁外科領域最具影響力的前5篇文章之一。曾多次在國內外科微創手術比賽獲獎。
專業擅長胃腸疾病的診治,尤其是胃癌、結直腸癌的微創手術,廣泛開展腹股溝疝及各種少見疝的開放及微創手術。
杭群,男,1976.03,副主任醫師,副教授,外科學碩士,碩士生導師。2006年畢業于安徽醫科大學,獲外科學碩士學位,師從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李永翔教授。系安徽省醫師協會快速康復外科委員會常委,安徽省醫療事故鑒定委員會專家庫成員。曾參加中國第三批援南蘇丹國家醫療隊,2016.7月至9月在德國Paracelsus Clinik學習。參與和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安徽省教育廳以及安徽省高校重大科研項目等多項課題研究,并以獨立第一作者發表了SCI論文2篇,在國家級及省級刊物發表專業論文和教學論文10余篇。主編專業著作2部,參編專業著作3部。
專業特長:對胃腸等消化道腫瘤的診治有獨特的見解,并擅長腹腔鏡微創治療,各型疝等普外科多發病、疑難病的診治,擅長胃、腸、肝、膽、胰腺、脾臟、甲狀腺、乳腺及對不明原因的慢性腹痛、腸梗阻、慢性便秘有深入研究。
朱冰,男,1979.11,副主任醫師,副教授,醫學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2015年畢業于中山大學,獲外科學博士學位,師從中山大學第三附屬醫院許瑞云教授。從事消化道腫瘤18年,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 主持及參與省級及以上課題共六項,近五年內,共發表九篇文章,參加國際會議一次。
主要擅長腹腔鏡輔助下胃癌、結腸癌、直腸癌根治性手術、胃腸間質瘤切除、腹腔鏡下切口疝、腹股溝疝修補術等手術治療,其中腹腔鏡下疝修補術疼痛小,恢復快,住院時間短等優點。
左蘆根,1986.03,副主任醫師,副教授,醫學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畢業于南京大學,師從東部戰區總醫院朱維銘教授/黎介壽院士,系中華醫學會安徽省外科分會青年副主任委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通訊評審專家。
從事消化系統腫瘤及消化系統良性/功能性疾病的臨床診療及科學研究,主要研究方向為:消化系統腫瘤、炎癥性腸病、臨床營養支持、腸屏障功能及腸系膜脂肪組織,特別是炎癥性腸病的外科綜合治療、外科營養支持和腸外瘺的綜合診療。近年來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項,衛生部行業基金1項;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項,安徽省自然科學基金1項,蚌埠醫學院512人才基金1項、蚌埠醫學院科技發展基金1項,蚌埠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杰出青年基金1項。累計發表學術論文5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中科院二區SCI共7篇,中科院一區SCI共2篇。